【中医养生】冬“藏”,顺应四时养生,“藏”的是什么?

发表于 2021-11-10 17:53 发布者:中医养生 评论:0 浏览:878
中医养生有一要诀,即“顺其自然”,使人体回归到正常自然的状态,就是健康。以中医看来,机体病变都是因为身体违反了他原本自然的状态,阴阳失调,违反自然状态,疾病也就来了,因此,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调和,方为自然健康状态!
中医养生有一要诀,即“顺其自然”,使人体回归到正常自然的状态,就是健康。以中医看来,机体病变都是因为身体违反了他原本自然的状态,阴阳失调,违反自然状态,疾病也就来了,因此,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调和,方为自然健康状态!
中医传统里,养生需得顺应四时,四时之景不同,养生也会有所不同,正所谓:“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养生也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万物生长,一片欣欣向荣,寒气退却,暖气增生,人们渐渐的由藏到生,从屋子里走出来,到夏季的时候,外出成为一种常态,此时养生,也在于长,冬病夏治,寒病热调。
到了秋天,天气渐渐变凉,庄稼该熟了,该收了,人的行动也会渐渐收藏,至于寒冬,则主要在藏,人们在屋子的时间,就更加多了,少出则是为了避免寒气入侵,破坏体内阳气,寒从脚入,就算出去,也要给自己“藏”好!

冬藏,藏的是阴阳调和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自然界的诸多动植物,到了冬季,动物冬眠,植物落叶,就是为了减少消耗,即所谓“藏”。为何而藏?冬季主藏,冬季不藏则春夏不长!对于动植物来说,藏是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对于人来说,同样如此,但是我们的“藏”,是为了达到身体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强壮的效果!
所以,冬藏,则可以根据体质进行不同的进补,只需要记得,冬藏的主要原则在于:畏寒体质补阳,虚火体质滋阴,使得阴阳调和。冬补之时,不能只看到补,还要看身体需要什么!

看体质
畏寒体质补阳
如何判断自己是畏寒体质?手脚易冷,稍微有点冷,感觉就比一般人更加明显,如果你是畏寒体质,那么在冬补的过程中,就要补阳!
平日可常吃牛肉。羊肉、**肉、枸杞、姜茶、姜糖、肉桂等东西,另外,吃东西最好选择熬炖的方式!
虚火体质滋阴
虚火体质有何表现?两颧潮红、心烦易怒、手足心热、盗汗、O干等症状。遇到这种症状,冬日进补,则需滋阴。
可多吃滋补食品如桂圆、红枣、黑木耳、香菇、银耳、核桃仁、枸杞等。
人体讲究阴阳调和,阴阳不调,则问题生,阴阳调和,则百病除!

藏身体,保温暖
“三九、四九,关门缩手。”冬季衣着过少、过薄或室温过低,容易消耗阳气,导致经络不畅,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发生疾病。中医认为,冬天应祛寒保暖,护藏阳气,尤其要护好以下5个关键部位。
脚—脚是身体阳经的末尾、阴经的开头,是人体阴气最重的地方,所以脚部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受寒。若受到外部寒气侵袭,脚部的血液就会淤积,导致循环不畅,进而引起感冒、发烧等疾病。此外,脚掌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表面脂肪薄,保温力差,且与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黏膜有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脚一旦受寒,就可能引起上呼吸道局部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患上感冒等多种疾病。
五脏六腑在脚部都有对应的反射区,尤其是脚腕以下部分,开心或锻炼这里,能通过经络给全身器官带来积极的、有益的影响。每日热水泡脚20分钟,可以有效疏通足部经脉。
颈—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位置,颈部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因此,很多人一换季就咳嗽、咽炎复发、头痛,其主要根结就在颈部。围一条适合的围巾,即可避免着凉。
膝—很多技师子秋冬季节仍然穿露膝短裙,这对膝关节是一种伤害。由于关节周围的末梢神经对温度和气压变化特别敏感,受凉后,会导致周围的血液循环变差,局部毛细血管和组织发生变化,释放出一些炎性物质,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进而引发关节炎。因此,冬季要注意适度运动,保持膝关节温度,不轻易露出膝关节。
肩膀—秋冬缩在温暖的被子里,只要一露出肩膀,就会觉得很冷,甚至肩膀又疼又酸。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持肩部暖和,远离露肩装,睡觉时也不要露出肩膀。
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很大。因此,女性日常最好穿个护肚子的小背心,远离露脐服装,且无论室内温度多高,晚上睡觉也要盖好被子,不要露出腹部,否则受凉,轻则腹泻腹痛,重则引起肠炎。

藏肝肾,护阳气
肾为先天之本,属水;肝属木,水生木,冬天养好肾,春天肝的生发功能就会得到滋养,才有生发之力。藏肝肾,要做到以下几点:
早睡晚起,顺应天时。《黄帝内经》记载,“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才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少喝酒。《黄帝内经·素问》载文,过度饮酒可使人“半百而衰”,一是因酒气容易酿生阳热之邪,使腠理疏松,更易感染风邪;二是因为酒性悍疾,容易使身体气机逆乱,影响健康。冬季寒冷,本易感染风寒之邪,更要少喝酒,每天以半两为限,但也要因人而异。
适度运动。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气温低,但也不能一味“避寒”,适度运动,生发自身阳气,同样可以暖身抗寒,是“主动避寒”。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晨练不要太早,有太阳的天气,最好等到阳光出来再晨练,运动强度也不宜太大,微微发热即可,太极拳、养生气功、慢跑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藏能量,打基底
中国历来有“补冬”的习俗,“冬季补一补,来春打老虎”。冬季应当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少食生冷,并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较清淡温和且能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食补应该因人、因地而异,吃什么、做什么,都要适可而止,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养生原理。总的来讲,健康人食补应注意均衡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低脂肪的食物为佳,如**蛋、牛奶、瘦肉、鱼、虾、豆浆、龙眼、大枣等,还应多喝热汤,以滋补脏腑,增进食欲,祛寒保暖。

藏情绪,调情志
冬季主藏,因此,人在冬天,情志上也要潜藏,“内敛宁静”,不要轻易动肝火,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人体气机运行出现障碍、脏腑功能失常,甚至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同时,冬天寒冷,易使人情绪低落,长期情志不畅,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疾病。
调理情致,改善情绪,第一要抑目静耳。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就是说,乱看乱听会使耳目过度使用,耗伤神气。目清耳静,就能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开心,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
第二,精神内守。要有意识地锻炼、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使它能与外界因素保持平衡。内心安定,精神守持于内,外邪就没有侵入的契机,病痛自然不会找来。
相关阅读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