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中医养生

发表于 2023-08-23 22:44 发布者:不会说的写 评论:0 浏览:363
暑气渐止 秋意正浓
处暑·中医养生
暑气渐止  秋意正浓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22-24日*节。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
1、处暑节气——祛湿
处暑养生,首先要祛湿。
长夏季节常常会因湿邪困脾,出现脘脾腹胀、食欲减退、头重腿沉等表现,因此这个节气要注重祛湿健脾。
这个时候可以吃一些“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既有营养又有利于消化吸收,比如像银耳、南瓜、山药、莲子等食物。
祛湿饮食推荐:红豆薏米茶
【做法】把红小豆、薏米提前泡上四五个小时,然后加水煮大约一个小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少量冰糖或者蜂蜜。
注意:
1. 薏米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所以孕妇在怀孕早期不建议吃薏米。
2. 红豆薏米茶的服用方法,是在正常饮水量的前提之下代替水来饮用,如果在正常饮水量的基础之上额外服用红豆薏米水,不但不能祛湿,还会加重胃肠负担,造成水湿运化失常。
3. 温服。在现代医学上,大量冷饮会降低机体新陈代谢率。而中医自古就提及祛湿在于健脾,而贪食寒凉会导致寒湿困脾,脾湿加重。
祛湿还可以这样做
1. 祛湿穴位
承山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的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一个凹陷之中。
最开始可以轻按轻揉,感到酸麻胀痛为宜,然后逐渐增加按揉的强度。
如果大家在家中有条件也可以对这两个穴位进行艾灸,加强祛湿的作用。
2.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少辛多鲜
秋燥渐显,宜多食用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海带、芹菜、菠菜,多吃梨、冰糖、鸭子等滋阴润燥食物,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食物以免加重秋燥。
鸭肉

滋阴润肺,常被称为肉类中的金秋第一滋补佳品。
与其他肉类相比,鸭肉性凉,有滋阴养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银耳
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
银耳为药食两用之品,药性平和,特别适合于中老年人长期食用,撕碎与米同煮为粥食用,适用于中老年人身体虚弱及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百合

百合能清热又能润燥,鲜百合多用来烹菜,也可煲汤或煮粥,干百合则常用来煲汤,更经得起熬煮。
喝点百合汤补水清火效果不错,再加点雪梨就更好了。
薏米
薏米健脾益胃,补肺清热,还有养颜、驻容的功效。
处暑后也是肠胃病的高发时节,饮食应保持清淡,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新鲜果蔬,特别是西红柿、茄子、土豆、葡萄、梨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处暑节气——药膳养生
木耳粥

制作原料:
黑木耳30克,粳米100克,大枣3~5枚,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
先将黑木耳温水浸泡半日,洗净后待用。粳米与大枣同煮,煮沸几分钟后放入黑木耳、冰糖,文火熬成粥,即可。
适宜人群:
适用于痰中带血、慢性便血、虚劳咳喘、痔疮出血及眼底出血者等。
禁忌:
腹泻之人少食用。


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
梨还有降低血压和养阴清热的效果,所以高血压、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处。
枇杷
中医认为枇杷味甘酸,性凉,有清肺润肺、止咳、止渴、润五脏之功效。
一般人吃枇杷会去皮,其实枇杷皮富含类胡萝卜素,比果肉高数倍,类胡萝卜素是枇杷果中维生素A的主要贡献者,对视力很好。
建议:吃枇杷时,先用盐水泡一小会儿,然后连皮带肉一起吃下去。
蜜橘
图片
蜜橘具有润肺、止咳、化痰、健脾、顺气、止渴的药效。与银耳合用具有养阴润肤、美容嫩肤之功用。
这段时间可以定期炖一锅蜜橘银耳粥,可以滋养皮肤,润肺止咳。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辛多酸可有效防止肺气过剩。
茶饮养生

【茶方】:枸杞茶 
【服法】:取枸杞子15g。 加水煎煮30分钟,待温凉后代茶饮用。 
【功效】:具有补肝、益肾、明目的作用,因自身就具有调味,不管是泡茶或是直接咀嚼食用,对电脑一族的眼睛酸涩,疲劳,这款秋季养生茶功效对视力下降都有很好辅助治疗作用。
饮食应保持清淡,要消除疲劳,应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新鲜果蔬,特别是西红柿、茄子、土豆、葡萄、梨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多吃深色蔬菜尤其是绿叶菜和橙黄色蔬菜。
橙黄色蔬菜和绿叶菜中富含胡萝卜素,比如胡萝卜、菠菜、芥蓝、西兰花、小白菜等,秋季应该多吃。

还宜食芝麻、糯米、萝卜、梨子、银耳、沙参、麦冬、川贝、杏仁等食物。
少食:葱、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物。

3、处暑节气——中医推拿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大白话来说,夏天,我们爱出汗,热都散出去了,所以里面是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春夏养阳。秋冬,是个收敛的季节,虽然天气冷,但我们需要滋阴清热。
01、补肾经

【位置】:小指螺纹面,指尖到指根为补肾阴。向内推。
【作用】:滋阴补肾
【时间】:3分钟
02、取天河水

【位置】:小臂向上,肘横纹向腕横纹推,向外推。
【作用】:滋阴清热
【时间】:3分钟
03、揉涌泉

【位置】:脚心人字弧线中心,画圈揉。
【作用】:滋阴清热,引热下行
【时间】:3分钟
04、小天心

【位置】:手掌,大小鱼际的*点,揉一揉。
【作用】:清心安神
【时间】:3分钟
05、迎香穴

【位置】:面部,嘴角上方,鼻翼旁。
【按摩方法】:用指尖上下揉按,直到感觉鼻子通畅,迎香穴发热。 
【作用】治疗鼻炎、鼻塞、鼻窦炎等各种鼻病,按摩可以起到通鼻窍、利肺气的作用,感冒鼻塞,此穴位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处暑节气——艾灸养生
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正如《黄帝内经》 中所说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扁鹊心书》中有记载:艾灸是最好的补养之法。

处暑时节气温下降逐渐明显。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消褪,灸疗时要调理肺经,从脾胃二经入手,避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处暑时节需要注意的几点:防秋燥,强正气,排余毒,针对这几点选择相应穴位,处暑节气前后做艾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防秋燥
处暑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易产生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O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
因此,此节气宜选灸大椎、肾俞、肺俞、风门、太溪穴、神阙、关元、涌泉、合谷等穴清肺、滋阴润燥。
强正气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序,处暑养生注重调补脾肾,顺应阴阳之气的变化不但可以保持秋季健康,还可以起到消除夏季的火热为冬季储备能量的作用。
此节气艾灸能够有效提升人体正气,起到养肺护肝的作用,对体力、元气不足及情绪波动较大等情况有明显的调理效果。
处暑艾灸肺俞、脾俞、肾俞、中脘、太溪、照海等穴可以温补阳气。
排余毒
处暑的到来,代表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退去,所以祛湿邪扫余毒依然很重要。
处暑艾灸中脘,足三里,丰隆,承山穴可以祛除体内湿气。

5、处暑节气——秋燥易生七病
1. 燥在肺:易燥咳
处暑后,空气逐渐干燥,肺喜润而恶燥,此时最容易造成肺的损伤!
【解决方法】:百合大枣粥

百合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银耳,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
大米益气健脾,三者同煮为粥,具有润阴润燥、补肺养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非常适用于在干燥的秋季食用。
2. 燥在肠:大便干结
秋燥表现在肠胃上,就是容易消化不好,导致大便干结。
【解决方法】:吃点杏仁

杏仁有润肠通便,降气平喘的作用,适当食用杏仁,即可润肠燥,又可顺应秋季自然的肃降之势,对反复咳喘,大便干结者更适宜。杏仁有小毒,选用炒熟,且避免用苦杏仁,不宜过多食用。
3. 燥在鼻:鼻出血
秋天到鼻炎闹,秋季天气时冷时热,加上鼻腔黏膜易干燥,很多人都容易出现鼻出血以及鼻炎等问题。
【解决方法】:祛燥按“迎香”

点揉迎香穴具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约0.5寸、鼻唇沟中。按摩前全身放松,将双手中指指尖点于迎香穴,待有酸胀感后,再用指腹顺逆各揉搓20次~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4. 燥在咽:咽喉肿痛
秋季极易肺热,容易发生咽喉肿痛。小儿属纯阳之体,更容易耗伤阴津,所以这尤其在孩子身上发生得比较多。
【解决方法】:芦根荸荠煮水喝
5. 燥在唇:O唇开裂
处暑后的干燥表现在唇上,当环境变得干燥时,水分蒸发会加快,如果此时补水不及时,自然就会出现嘴唇干燥、干裂的情况。
【解决方法】:经常按摩唇
可使用润唇膏,用指腹轻轻按摩,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使嘴唇获得养分。避免过食辛辣开心食物。
6. 燥在肤:皮肤干燥瘙痒
【解决方法】:沙参玉竹炖汤
沙参能润肺清心、益胃生津,而玉竹可养阴润燥、除烦止渴,所以这款汤非常适合秋天食用。
7. 燥在眼:眼睛干涩
秋季干燥,燥伤阴津,所以有些人会明显感觉眼睛干涩。
【解决方法】:泡杯石斛茶

石斛有很强的滋阴养肝的功能,所以被历代医家用作养护眼睛的佳品。日常作为护眼保健方使用,可以简单点,用它泡点茶喝就行。
注意:石斛性寒,对于脾胃虚寒,常伴有腹胀腹痛人来说,长期服用可能会加重虚寒;脾虚湿盛者也不宜使用,用前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6、处暑节气——八忌
节令养生小贴士:一夏无病三分虚,入秋调理有八忌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到了处暑时候,气候虽然早晚凉high,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八忌。 
一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迷人发心血管疾病。 
二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患者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四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O。
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常常不堪重负。
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
五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 
六忌重“进”轻“出”。
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七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O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
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八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证,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
相关阅读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