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养生,到底养的是什么?

发表于 2021-01-25 22:44 发布者:显应雷坛 评论:0 浏览:882
在道医理论中,气为人身之根本,人体中的气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指人受胎后秉承的父精母血,所以它的本义就是“肾气”。人体先天之精由父母遗传而来,藏于肾,化为肾气,是人生命之根本。
道医养生,到底养的是什么?

在道医理论中,气为人身之根本,人体中的气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指人受胎后秉承的父精母血,所以它的本义就是“肾气”。人体先天之精由父母遗传而来,藏于肾,化为肾气,是人生命之根本。肾精充足则人精力旺盛、头脑机敏。晚睡、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或恐惧、长期剧烈运动都是耗伤肾气的行为。
“不妄作劳”当是保养肾气的正确做法。作劳,即劳作,消耗体力、精力的各种活动、行为。妄,随意,胡乱,放肆。“不妄作劳”,不无节制地消耗体力精力,也即不过度劳累的意思。肾气就像一个银行,而这个银行的资本是固定的,人体元气储存在此。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性生活不节制等会耗伤正气,很难补充。一旦肾气消耗过多,就是动了人体的根本,就像一棵大树,根不牢则很难枝叶繁茂。熬夜、用脑过度不知休息、长久过度剧烈的运动等都可耗伤肾气。
后天之气是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成,若素来脾胃虚弱或食饮不节、贪凉饮冷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脾胃受伤,则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
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湿等功能受限,就会导致很多诸如脘腹胀闷、嗳气、呃逆、腹泻、便秘、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头晕、头闷胀痛、身体困重,甚至月经不调、失眠等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为人体气血。脾胃功能相互协作,过食寒凉、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都会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虚弱,引起慢性胃炎、腹泻或肥胖、疲倦乏力等疾病或症状。
若能顾护先天之气,培养后天之气,则脾肾之气健旺,先天充足,后天生化有源,则身强体健。所以说,健康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五脏与人体的情志,不仅仅是“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大悲伤肺、忧思伤脾”等激烈的情绪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引起疾病,那种时时刻刻无法排解的小情绪也会因为积少成多而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如生闷气"就会形成肝郁,肝郁又会影响脾胃的运化。
在中医五行理论里,把自然界性质相近的物质分为五类,分别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水克火,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水来灭火,就是因为水可以克火, 在人体脏腑中,金、木、水、火、土则分别对应人体的肺、肝肾、心和脾。肝属木,脾胃属土,而木克土,即肝木克了脾土,所以生气的人会没胃O,不想吃饭。
如果长期生闷气,木郁化火,就会对脾胃系统造成影响,所以像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便秘等都与人的情志有很大关系。
《卫生宝鉴》中讲:“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消。”所以,心态调节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养生过程中至关重要。养生是一个很细节的问题,也是一个意识习惯的问题,需要在掌握一定养生原则和知识的前提下,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外界因素与自身特点不断调整生活习惯、心态、精神,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作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在道医理论中,气为人身之根本,人体中的气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指人受胎后秉承的父精母血,所以它的本义就是“肾气”。人体先天之精由父母遗传而来,藏于肾,化为肾气,是人生命之根本。肾精充足则人精力旺盛、头脑机敏。晚睡、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或恐惧、长期剧烈运动都是耗伤肾气的行为。
“不妄作劳”当是保养肾气的正确做法。作劳,即劳作,消耗体力、精力的各种活动、行为。妄,随意,胡乱,放肆。“不妄作劳”,不无节制地消耗体力精力,也即不过度劳累的意思。肾气就像一个银行,而这个银行的资本是固定的,人体元气储存在此。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性生活不节制等会耗伤正气,很难补充。一旦肾气消耗过多,就是动了人体的根本,就像一棵大树,根不牢则很难枝叶繁茂。熬夜、用脑过度不知休息、长久过度剧烈的运动等都可耗伤肾气。
后天之气是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成,若素来脾胃虚弱或食饮不节、贪凉饮冷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脾胃受伤,则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
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湿等功能受限,就会导致很多诸如脘腹胀闷、嗳气、呃逆、腹泻、便秘、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头晕、头闷胀痛、身体困重,甚至月经不调、失眠等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为人体气血。脾胃功能相互协作,过食寒凉、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都会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虚弱,引起慢性胃炎、腹泻或肥胖、疲倦乏力等疾病或症状。
若能顾护先天之气,培养后天之气,则脾肾之气健旺,先天充足,后天生化有源,则身强体健。所以说,健康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五脏与人体的情志,不仅仅是“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大悲伤肺、忧思伤脾”等激烈的情绪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引起疾病,那种时时刻刻无法排解的小情绪也会因为积少成多而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如生闷气"就会形成肝郁,肝郁又会影响脾胃的运化。
在中医五行理论里,把自然界性质相近的物质分为五类,分别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水克火,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水来灭火,就是因为水可以克火, 在人体脏腑中,金、木、水、火、土则分别对应人体的肺、肝肾、心和脾。肝属木,脾胃属土,而木克土,即肝木克了脾土,所以生气的人会没胃O,不想吃饭。
如果长期生闷气,木郁化火,就会对脾胃系统造成影响,所以像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便秘等都与人的情志有很大关系。
《卫生宝鉴》中讲:“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消。”所以,心态调节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养生过程中至关重要。养生是一个很细节的问题,也是一个意识习惯的问题,需要在掌握一定养生原则和知识的前提下,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外界因素与自身特点不断调整生活习惯、心态、精神,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作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相关阅读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