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法

发表于 2020-11-16 14:11 发布者:盛良君 评论:0 浏览:580
宋徽章笃信道教,曾铸“龟鹤齐壽”花钱以庆寿。在宋代,由于皇帝笃信道教,民间更加崇尚道教意义上神仙老树的虚幻意境和龟鹤齐寿的高寿寓意。

宋徽章笃信道教,曾铸“龟鹤齐壽”花钱以庆寿。在宋代,由于皇帝笃信道教,民间更加崇尚道教意义上神仙老树的虚幻意境和龟鹤齐寿的高寿寓意。于是一些道教题材纹饰在各种器物上广泛运用,如瓷器、玉器、铜器已经铜镜上都常有道教题材出现。
     
      此铜镜中间绘一仙人,身边童子手执黄罗伞。黄罗伞即华盖,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华盖”条中有这样的说法:“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

      神仙、苍松、仙鹤、神龟,皆为长生之意也。死亡是一个沉重话题的,但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因为每个人最终都会终归黄土,谁也无法避免。世界上并没有神仙,但古往今来,还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老,面对死亡,他们追求长生不老,长生不死,为此不辞辛苦,尤其是古代帝王们。如秦始皇、汉武帝、晋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宪宗、宋徽宗、雍正帝等等,无一不为其所谓的长生不老费尽心机。
       嘉靖皇帝也迷恋长生不老,他大量服食丹药,迷信方士所谓的“采阴补阳”。事实上这是以摧残宫女来炼丹,于是有忍无可忍的宫女试图谋杀嘉靖皇帝;最后阴谋败露,这群可伶宫女都被嘉靖皇帝处死。当然,嘉靖皇帝最终也没能得到所谓长生不老神药。
     《道德经》中第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最终都有一个归宿。

道家养生之法: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长期以来被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走向极端,因为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思想中有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实,今人的这些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要正确理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1.少S寡欲
《道德经》所说的“少S寡欲”。这种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璞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不论是道家养生之法,还是佛家养生之道;所谓养生百法,首重养心。中国自古都很重视人的“心性”,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还是由“心性”决定的。
      最后我们用清代名医尤乘在《寿世青编》 中的一句话作为此篇文章之总结:“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相关阅读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