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则为生,中医养生重在养气

发表于 2020-11-12 23:07 发布者:众美联云健康 评论:0 浏览:659
中医养生重在养气,因此应该要注意情绪的调节,并且应该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经常生气,经常生气对身体的危害非常大,应该要注意气血的调节,经常生气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低下
聚则为生,中医养生重在养气

中医养生重在养气,因此应该要注意情绪的调节,并且应该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经常生气,经常生气对身体的危害非常大,应该要注意气血的调节,经常生气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低下,也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尽量少思虑,多养心气,聚则为生,中医养生重在养气。

“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临床常见。《灵枢·O问》对气虚的症状进行过描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可见气的重要性,那么中医养生主要就是养气!

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元气、安静通气、心平气和、宽胃养气、长啸舒气。

一、培养元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
二、安静通气

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

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三、心平气和
中医认为,情欲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四、宽胃养气

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五、长啸舒气

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开心作用。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此五种“气”顺了便能是人身体的气机顺畅,气机顺畅,才能阴阳平衡,营卫协调,气化才能正常,人的身体才能强壮
六、少思虑养心气

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现代也可特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病症。《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人之思虑最易耗伤心气。《灵枢·本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灵枢·O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怵惕思虑、喜乐无极、悲哀忧愁、恐惧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响心,而后引发相关脏腑的病变。

七、节房室养肾气
肾气指肾的功能活动,主要表现在生殖、生长和发育等方面。中医认为“房劳伤肾”,主张节制性生活,寡欲葆精,精足、气充、血旺,人体自然健康。

聚则为生,中医养生重在养气,中医养生重在养气,少言寡语影响健康,平时应该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好的心态有利于人体健康,有利于疾病的预防,能够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状况,尽量做好肾脏的调养工作,避免出现肾虚的问题。

八、少言语养肺气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易感等最为常见。除疾病因素外,话多语稠易耗损肺气。中医谓“多言耗气”。孙思邈也告诫“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气得充养,不致无谓耗散。

相关阅读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