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养生的精髓 浅谈 “道”养生文化

发表于 2022-11-20 17:54 发布者:莫干道院 评论:0 浏览:704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其养生理念主要有四: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其养生理念主要有四:
一、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二、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S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迷人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三、以气养生
《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的精气之说。他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O鼻。O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要想不死就得依靠O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老子的经络之说。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这一发现,比我国四大发明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老子的神守养生法。“凝神入气穴”的神守养生法是老子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观窍法,守腹法和守中法。窍指人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是督脉(经脉)这个纲的绳头。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机能具有很好作用。守腹就是意守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下丹田。神守下丹田对于培养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好处极大。守中是说守中脘穴,即脐上三寸的中皖穴,又说为丹田。神守丹田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
老子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光芒可与日月同辉!
根据老子以气养生的理论,后来的道家逐步创立了呼吸修练养生法。道家气功的主要练气之法即是呼吸修练,即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调和周身之气,并使之却病延年的一种功法。
庄子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即指此法。其最高境界为胎息,即不以鼻O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脐呼吸,故曰胎息。学会胎息,则道成矣。胎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修练时把人体呼吸调整得极细极缓极深极匀,以之于把鸿毛放在鼻O之上也纹丝不动,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记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象其气由脐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环往复,好比婴儿在母腹中,鼻无呼吸;又好比龟蛇入蛰,O鼻之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只体内之气周流环注而已。

四、精神修练
精神修练是道家修练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有:
1、信道修练即。宣传“道”的功用,坚定“道”的信念,确立学道的志向,自觉地学道。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于天”,这种与天争寿,积极进取,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
2、广积善德道家从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的角度,确立了善德的修炼内容。认为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也就是多积善德,才能感动主宰人间善恶的天君,由此才能得道成仙。
3、清心寡欲老子哲学观核心是清静无为,反映在精神修炼上就是清心寡欲。即思想清静安宁而无杂念;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对不良和欲要节制。方法上主张清静无为,绝学无忧,离境坐忘等。
4、知足长乐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世上没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灾祸了。只有知足,才能经常得到满足,精神上就乐观,少有烦恼,这样身心清静,就可以健康长寿。
重视精神修炼是道家区别于其它学派的重要特征。中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哲学家无不重视精神调养。庄子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则精神不会消耗,与天地为一”。大意是说:把世事丢开则形体不会劳累,看破生死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孔子说:“仁者寿”董伸舒说“ 仁人之所以天下之道,外无贪而清静,心和平则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俗话说:“吃饭欢乐,胜吃良药”。这是说良好的情绪能增进食欲,有利消化。
精神修炼又称心理养生、精神调养,是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所包含的道理很简单,。胸怀大度,无忧无恼,,就能够使人的身心处于自然安详,平和的欢乐之中,保持身心健康。,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和人的道德品质息息相关,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大灰跃。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心不high,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百病滋生。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与健康心理有关的充满爱心、与人为善、唱歌吟诵,心宽大度,淡泊名利等言行,都能使人健康。

首先,道家有独特、丰富的养生思想,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1.重人贵生,道教的养生思想出发点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载道:“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可见,道教认为,人生最为重要的任务和最大的目标是要努力养护自己的生命,将身体的养护与延续置于一个极高的价值水平之上。正如我们今天所讲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2.“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的主动养生观
道教继承“我命在我”的中国文化中宝贵的传统思想。这表明,道教在人生态度上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由自己掌握,强调了个人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顺应自然”,也是道家注重养生术的发展应用的重要思想基础。
3.“天人合一”,道教的养生思想核心
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反映出其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认识。这种思想也是道教的宇宙观,其追求人的生活应同自然的和谐,注意到年龄变化、季节变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体现出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4.“形神相守”,道教的形神观
道教将人的生命看作是精神生命体和肉体生命体的有机组成,始终认为神形相依,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这在今天的养生实践中仍具指导意义,我们既要注意锻炼形体,又要注意精神健康,两者相依才能做到完全的身心健康。
5.元气论,道教的养生基础
元气论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万物众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长生不老,就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其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这也是道教养生学在世界同类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原因。
6、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S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7、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8、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追求人生在世,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尊重自然规律。这一养生观对后世养生观影响颇大,历代崇拜者与继承者无数。他们在继承老庄自然养生观的同时,还发扬这一养生观。撰述著作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指导后人。
相关阅读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