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将至,养阴防燥,养生从做好这些小事开始

发表于 2021-08-22 21:55 发布者:菊荷清雅公司 评论:0 浏览:708
处暑处于夏秋季节交替时期,昼夜温差大,稍不注意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处暑后人体自行休整,疲劳感侵袭。所以处暑有“多事之秋”之说。故而,处暑养生大计尤为重要。
处暑处于夏秋季节*替时期,昼夜温差大,稍不注意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处暑后人体自行休整,疲劳感侵袭。所以处暑有“多事之秋”之说。故而,处暑养生大计尤为重要。
在处暑至秋分这一个月里,湿、热、寒、风邪都会潜伏在其中,经常会忽冷、忽热、忽烦、忽燥,没有定数!此时体内气血混乱,需要调节,反之容易生病或加重病情。
秋老虎威力凶猛
最考验中老年人的心脏
事实上,临床上也有一种“秋老虎”,它叫中风。
为什么管它叫“秋老虎”呢?
一切源于中风的发病特点,其好发于秋冬*替时节,起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来势如猛虎下山般汹涌,让人忌惮。
由于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所以这个时间段最考验中老年朋友的心脏!
而且,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秋燥气最容易伤肺,呼吸道疾病容易高发,加上秋燥影响脾胃,胃肠功能会严重受到影响。
所以,抵抗力较差的老人家,更加注意自身慢性疾病的复发。
处暑养生,重在养阴护阳
处暑过后,气候从暑热逐渐向寒冷过渡。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此时应该顺应节气,调整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1、起居——早睡早起、春捂秋冻
处暑后昼热夜凉,对人体阳气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古人提出,处暑后提倡增加睡眠以养生,建议此时早睡早起,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
早睡:晚上9、10点,避免秋天肃杀之气;
早起:早上6、7点,以顺应阳气舒展,使肺气得舒。
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
俗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high,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让身体适应逐渐降低的温度,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2、饮食——滋阴润肺、少辛增酸咸
经过炎热夏季,身体中消耗的能量非常多,营养相对缺乏,处暑时节就可适当进些平补之物,通过润肺养肾,来补充气血,保持精力旺盛,但不宜大补。
·增咸酸、减辛辣
处暑时要重视养肺,少辛就是少吃辛味食物,肺属金,秋天肺气比较旺盛。少吃辛味能防止肺气太盛。肝属木,中医认为金克木,肺气太盛会损伤肝脏功能,所以应当吃一些酸咸味食物来益肾养肝。

·多滋阴、润肺燥
处暑时天气较干燥,燥邪易灼伤肺津,因此宜多食具有养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蜂蜜、银耳,除此之外,还可多食用梨、百合、芝麻、牛奶、鸭肉、莲藕、荸荠、甘蔗等滋阴润肺食物。
3、运动——祛除湿热、收敛气机
古人很早总结了:“湿土之令,始于大暑,终于白露”。白露前这段时间,是祛湿气的最后时期。若没能很好排出湿气,等白露后,燥气开始往上冒,与湿气纠缠一起很容易形成外燥内湿的情况。
要注意的是,秋季体内阴阳、气血亦应随之产生“收”的改变,故运动量不可过大,避免造成大汗淋漓而不利于秋季气机的收敛。
运动推荐:处暑坐功
下图是明代养生书《遵生八笺》里记录的处暑坐功。

方法:
取散坐或盘坐位,转头,用胸椎的力量向左侧上方用力牵引,再缓缓转向右侧上方用力牵引;同时双手空心拳,反向后腰背捶打。
每转头1次,捶背9次,头向左右各转35次。感觉这一式对腰肾特别好!
功效:经常做此功可治风湿留滞、肩背胸痛、上臂疼痛、胸闷、咳嗽、气短等病症。
处暑,宜调节气血平衡
处暑后,阳气衰退,寒气渐长,人体由“春夏养阳”到“秋冬养阴”的转换,此时人体的气血混乱,有的人手脚冰凉,有的人气虚无力,有的人动不动就感冒....此时需要调节气血的平衡。
通过按摩、艾灸开心经穴,可使经络循行加快,加强对脏腑和四肢百骸的营养,调节气血平衡。主要穴位有风池穴、委中穴、足三里穴、涌泉穴。
·风池穴—壮阳益气、醒脑开窍
位置: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委中穴—舒筋通络、养血泻热
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左右腿各一。
·足三里穴—人体第一长寿穴,补益气血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左右腿各一。

· 涌泉穴——强肾第一要穴,培补元气
位置: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左右腿各一穴。
保健
秋燥引发的常见问题有鼻炎、感冒、咽喉炎、皮肤干燥、便秘等,可以通过按揉穴位来缓解。
1.鼻炎——揉迎香穴、鼻通穴

迎香穴与鼻通穴常被用来治疗各类鼻炎、感冒等问题,前者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后者位于鼻翼软骨与鼻甲的*界处。常按这两个穴位可缓解或预防打喷嚏、流涕等不适,尤其通鼻效果相当明显。
2. 咽喉炎——揉合谷穴、照海穴

合谷穴、照海穴都是主治咽喉的穴位。合谷穴是双手虎O位置,可缓解咽喉肿痛。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同时可*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可提升增液润喉的效果。
3. 便秘——揉天枢穴、太溪穴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为表里,肺有余热可影响大肠,肠内有热耗损津液,便易导致大便干结、便秘等。天枢穴对治疗便秘有双向调节作用,便秘者可通便,腹泻者可止泻。太溪穴对减轻肠道功能失常也有良效。
正确饮食防秋燥
处暑之后,皮肤紧绷、起皮干燥、毛发枯燥、嘴唇干燥皆为秋燥现象。营养专家指出,处暑时节,要当心“秋燥”伤人,大家应注意正确饮食,少吃辛辣开心性食物,预防秋燥。

中医理论认为,白色食物是入肺经的,而且白色食物大多性寒,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如山药、莲藕、冬瓜等。另外,这些食物**加在粥中烹制后食用,对预防“秋燥”效果更好。
相关阅读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